• 公司要闻
  • 项目动态
  • 行业聚焦
  • 媒体聚焦
  • 26
    2025-11
    深化合作,创新机制:构建常态化消防安全教育新格局
    发布者:北京事业部

    通讯:杨欣怡

    消防安全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教学科研秩序稳定的生命线。大学生群体作为校园活动的主体,其消防安全意识的强弱、应急逃生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校园的安全生态。

    为从根本上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消防安全素养与实战能力,苏东吴项目与校保卫处秉承“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既往良好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共识、整合资源、深化协作,共同策划并创新性地推出了“周四消防演练日”活动。这一活动并非临时性的安全宣传,而是一项旨在实现长效化、系统化教育目标的战略性举措,其成功实施标志着我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师大1.jpg

    传统的高校消防安全教育多集中于“119消防宣传日”等特定时间节点,形式多以讲座、展板为主,存在覆盖面有限、学生参与度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雨过地皮湿”等问题。学生们往往对消防安全知识停留在“知道”层面,但缺乏“做到”的能力和肌肉记忆。一旦真实的、突发性的火情来临,恐慌情绪极易导致理论知识失效,从而错失最佳的逃生与处置时机。

    信息科大1.jpg

    面对这一现实挑战,苏东吴项目与校保卫处经过深入调研与反复论证,决定打破常规,推动消防安全教育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建设”转变,从“阶段性活动”向“常态化机制”演进。“周四消防演练日”的构想由此应运而生。

    通过固定时间、固定流程、全员参与的方式,将消防演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节奏,使之像上课、就餐一样成为一种校园生活惯例。这种持续性的、低强度的刺激与训练,旨在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安全神经,将正确的应对流程内化为一种本能反应,最终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能安全”的深刻转变。

    “周四消防演练日”活动的顺利开展,得益于苏东吴项目与校保卫处之间建立的紧密、高效的合作机制。双方并非简单的甲乙方关系,而是构建了目标一致、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安全共同体。

    信息科大2.jpg

    校保卫处作为学校安全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与协调作用。他们负责提供专业的消防安全指导,审定演练方案的科学性与安全性,确保所有流程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消防法规与标准。同时,保卫处协调调动校内各类安保资源,为活动的宏观布局和政策支持提供了坚实保障。

    苏东吴项目则凭借其深入学生社区一线、精细化管理服务的优势,承担了活动具体的组织与执行工作。项目团队负责演练的现场布置、物资准备、人员引导、秩序维护以及与各公寓楼学生的直接沟通。他们熟悉每一栋公寓楼的结构布局、人员分布特点,能够将保卫处的专业方案转化为可落地、高效执行的现场操作。

    双方通过建立定期会商机制,共同制定每学期、每月的演练计划,复盘总结每一次演练的经验与不足,动态调整和优化实施方案。这种深度的、制度化的合作,确保了“周四消防演练日”活动不仅“做得成”,而且“做得久”、“做得好”,形成了强大的组织保障体系。

     信息科大2.jpg

    虽然活动以“实践”为核心,但理论的支撑不可或缺。在每周四演练之前,活动组织方会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前置性的理论预热。例如,在公寓楼公告栏、学生微信群、项目公众号等平台,提前发布本次演练的简要提示、疏散路线图、以及相关的消防安全知识要点,如“如何辨识疏散通道标识”、“火灾初起阶段的应对原则”、“不同灭火器的适用场景”等。这种常态化的、伴随式的理论提醒,不断巩固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实战演练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避免了“盲目演练”和“为了演练而演练”的形式主义。

    每周四下午13:00,活动在各学生公寓楼准时启动。这一刻的选择,既考虑了学生群体的课余时间,也兼顾了模拟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期性。整个实战演练环节环环相扣,力求还原真实应急场景。演练伊始,公寓楼内的火灾声光报警系统被准时触发,发出尖锐而持续的警报声,同时警示灯闪烁。这一刻,模拟的是火灾发生初期,人员接收到警报信息的关键瞬间。所有在楼内的学生,无论当时正在休息、学习或从事其他活动,都需要立即根据此前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现场指示,进入紧急疏散状态。他们需要保持冷静,用湿毛巾等物品(鼓励自备,以模拟真实条件)捂住口鼻,低姿弯腰,沿着指定的、熟悉的疏散通道和出口,快速、有序地撤离公寓楼,前往指定的室外安全集合点。这一过程,重点训练的是学生在突发噪音和紧张氛围下的心理承受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以及遵守秩序、互助互让的集体素养。

    信息科大3.jpg

    在学生全部安全疏散至集合点后,活动的第二个核心环节——灭火器实操训练随即展开。这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亲手操作能力的关键一步。在保卫处专业人员和苏东吴项目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的现场指导与安全保障下,学生们会分批、分次地进行干粉灭火器的实际操作。从“提”——提起灭火器,“拔”——拔掉保险销,“握”——握住喷管前端,“压”——压下压阀,到对准模拟火源(通常是专用的演练火盆)进行喷射灭火,整个流程要求每一位参与的学生亲手完成。通过这种“零距离”的接触和“沉浸式”的体验,学生们得以真正克服对灭火器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掌握其正确使用方法,理解“救早救小”的初起火灾扑救原则。

    信息科大4.jpg

    “周四消防演练日”活动的持续开展,其成效正在逐步显现,并展现出多方面的深远意义——实现了消防教育的“实效化”目标。学生们普遍反映,通过反复参与,对疏散路线更加熟悉,对应急流程更加清晰,面对警报时的心态也从最初的慌乱转变为相对的镇定与有序。这种能力的提升,是任何理论考试都无法替代的。

    总而言之,苏东吴项目与校保卫处联合推出的“周四消防演练日”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具有前瞻性的安全教育创新实践。它通过建立稳固的协同机制,采用“理论+实践”的双轨模式,以固定周期、全员参与的方式,成功地将消防安全意识与技能深深地植入了校园日常,为构建平安、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这一常态化演练机制将继续坚持并不断完善,或许可以探索引入更多元化的应急场景模拟,进一步丰富训练内容,从而更全方位地锻造学生在面对突发灾害时的综合应变能力,守护好校园的每一处平安。